翁卉羚中醫師: 2023 WFU

2023年7月19日 星期三

更年期婦女的煩惱

 




「我月經會不會就不來了,直接進入更年期?」

「最近莫名覺得很煩躁易怒,我該不會是更年期快來了吧...」

「更年期沒什麼不舒服,但是我怕老得很快,所以持續有在吃賀爾蒙...」

「今年月經開始不規則,去檢查醫師說我是更年期。最近晚上睡到一半又常常一陣熱,滿頭大汗真的很困擾...」


更年期是什麼? 何時進入更年期 


在診間四十多歲婦女,來看月經不規律,最常問的問題就是「我是不是更年期了」。更年期通常發生於 45-55 歲之間,自然停經平均年齡約 50 歲

現代生活步調快速,許多工作婦女壓力與日俱增。停經年齡層有逐漸下降趨勢,臨床上亦不乏見到 40歲以下便自然停經的婦女。另外若曾進行醫療處置如:手術、化療、放射治療...等,停經時間可能會再提早

女性大約在45到55歲這段期間,卵巢會逐漸停止製造女性荷爾蒙,此時月經次數可能逐漸減少,月經開始出現不規則、月經周期延長、經血點滴持續、經血突然變大量,到最後將不再出現月經的情形

當卵巢功能開始衰竭,到完全喪失,這段停經前後過渡期,就是所謂的更年期。此外,由於荷爾蒙分泌不足,約四到六成的婦女會產生一些更年期不適的身心症狀,稱為更年期症候群


如何判段已經更年期


是否進入更年期,除年紀及症狀外,可參考抽血數值如黃體刺激素(LH)、卵泡刺激素(FSH)、雌激素(E2)等判定。在接近停期的這段期間,有些人會開始出現更年期症候。當連續十二個月都沒有月經來潮時,可視為停經

停經後若出現陰道不正常出血,如:月經量突然變大、經血綿延不絕。需要更進一步找婦產科醫師檢查是否有其他病變可能


更年期不一定要吃賀爾蒙


更年期服賀爾蒙的原因主要是用於改善因雌激素變化而衍生出的更年期症狀。補充賀爾蒙可改善如:潮熱、盜汗、煩躁易怒...等情形,亦可降低骨質疏鬆風險。若沒有更年期不適的症狀,就不需使用荷爾蒙治療

常見更年期症狀如:失眠、煩躁感...等。此外也要注意因更年期造成的健康問題
  1. 血管舒縮:熱潮紅,夜間冒汗發汗增加… 
  2. 泌尿生殖道:陰道乾澀、尿道及陰道感染、性交疼痛 
  3. 骨質流失:骨質疏鬆 (有些人的表現為腰痠背痛)
  4. 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壓、高血脂
  5. 肥胖與代謝症候群




中醫談更年期 腎虛為根本


《黃帝內經.上古天真論》:「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髮長。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七七,任脈虛,太衝脈衰,天癸竭,地道不通, 故形壞而無子也。」 

更年期種種症狀除了荷爾蒙影響外,同時也包含生理性的老化因素。婦女生理約在四十九歲左右,氣血漸衰,月經斷絕,形體衰老,因此不再具受孕能力。中醫認為更年期與腎氣漸衰、衝任虧損、精血不足、臟腑功能失調有關

更年期以腎虛為根本病理,腎虛而使陰陽不平衡,間接影響其他臟腑平衡。臨床上以腎陰不足兼肝火偏旺或肝鬱腎虛者較多見。另外常見類型如腎陰虛、腎陽虛、肝鬱氣滯、氣血虛弱等


更年期常見中醫類型





更年期不怕 健康飲食、放鬆心情


飲食方面掌握三少(少調味品、少油、少加工食品)、二多(多蔬果、多高纖)原則。另外,平時可進行較緩和的運動,如體操、散步...等,以微微出汗為佳。更年期後易有骨質疏鬆問題,飲食可多補充鈣質食物與富含膠質的食物

  • 富含鈣質食物︰芝麻、髮菜、豆乾、豆腐、小魚乾、黑木耳、乳製品等
  • 富含膠質食物︰海帶、白木耳、黑木耳、地瓜葉、秋葵、蓮藕、昆布、海帶芽、雞爪、豬腳筋、海參等

自我調適也非常重要,心情上則盡量保持平和愉快。避免壓抑情緒,就能以更從容、且舒適的狀態度過更年期。家人的包容陪伴與支持,對更年期中的女性亦是很大的助力

更年期是一個必經過程,不一定須要吃藥。當出現不適的症狀,可以求助醫師用藥或針灸改善,當症狀緩解時則可慢慢停藥


門診資訊



2023年5月1日 星期一

頭暈目眩只是太累嗎?






常見眩暈因素 有這些情形要注意


許多人都曾有過眩暈的經歷,突發性天旋地轉、噁心嘔吐、平衡障礙,有些伴隨耳鳴、耳聾等聽力學症狀。你也曾有突發頭暈,感覺天旋地轉站不穩的經驗嗎?每個人對頭暈的感受與描述不同,如頭重腳輕、昏沉感、突然晃一下、周圍天旋地轉…等,嚴重程度與伴隨症狀也因人而異。眩暈大致可分為周邊型與中樞型
        
大部分周邊型眩暈的原因為耳源性的,和耳部的前庭系統機能受影響有關。根據不同的病發原因,主要可分為良性陣發性姿勢性眩暈、前庭神經炎、梅尼爾氏症。其他常見眩暈的原因如焦慮、神經衰弱症或貧血或其它的慢性疾病…等  


三大原因引起眩暈須注意 出現以下症狀需立即就醫


  1. 中風:中風併發出現嘴巴歪、單側手臂或腳無法舉起、說話不清不楚的症狀
  2. 心肌梗塞:胸痛、呼吸急促、心悸、頭暈時可能會有快要暈倒的感覺
  3. 嚴重頭部創傷:會伴隨頭痛及意識不清的症狀

某些情況下的頭暈要特別留意,中樞型如中風、心肌梗塞、嚴重頭部創傷引起眩暈。若頭暈發作時合併有頭痛、說話不清楚、吞嚥困難、肢體無力、顏面麻痺、走路不平衡、複視…等,可能為中風徵兆,務必儘速就醫

若眩暈伴隨高燒不退的情形,可能有感染問題;若視力有異常變化,要考慮偏頭痛、腫瘤或是青光眼的可能。以上情形可至門診就醫,由醫師診療,以免加重病況


中醫看眩暈 風火痰濕瘀鬱虛





中醫認為眩暈主要致病病機與風、火、痰、濕、瘀、鬱、虛有關。歷代醫家對眩暈有不同描述,《素問·至真要大論》:「諸風掉眩,皆屬於肝」;《靈樞·海論》曰:「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酸眩冒,目無所見。」張仲景、朱丹溪等認為因痰致眩;劉完素、王肯堂等提出因火致眩;楊仁齋、王清任等認為因瘀致眩

現代人因生活方式、飲食習慣、情緒、年紀等因素不同,好發眩暈的主要病機不同。治療時要注重痰、濕、鬱在眩暈致病中的作用。平時嗜食甜食、油膩食物、飲食不節制的人,較易傷脾胃氣,使濕氣阻於脾胃;而長期低頭滑手機或伏案工作,易致氣機阻滯,更易加重痰濕,痰濕進一步阻滯氣機痰濕中阻、蒙蔽清陽,則易有頭暈情形。有些生活工作壓力大的族群,因情志不遂,致肝氣鬱甚則化火生風致眩暈;平素憂愁鬱結,用腦過度者易傷心脾,使氣血化生不足致眩暈

有些血管較狹窄或伴有心血管疾病族群、長期維持固定姿勢活動少者,要考慮氣血不暢或血瘀的因素。感冒族群需考慮耳咽管問題相關的眩暈,其構造在中醫屬少陽經範圍。梅尼爾氏症患者多見水飲蓄積,治療時需考慮水飲範疇。年長者可能與腎精、腎氣不足有關


平時保健 掌握五大要點 



  1. 壓力、焦慮是導致眩暈的原因之一,除藥物治療外,平時要保持情緒穩定,適當放鬆調節壓力,避免大喜大悲
  2. 飲食方面,避免油膩辛辣食物;濕氣較重者可吃一些薏仁、冬瓜...等利濕食物;腎虛者可補充胡桃、黑芝麻等食物
  3. 睡眠充足,不要熬夜
  4. 避免長期待在高分貝噪音的環境
  5. 耳毒性類藥物使用需注意



2023年3月24日 星期五

已經再打排卵針了可以吃中藥嗎?






中醫輔助治療增加胚胎植入成功率 緩解療程中不適


試管嬰兒療程是一種常見的輔助生殖技術,主要用於治療不孕不孕症。約50-70%試管療程失敗原因為植入失敗,其中約2/3為子宮內膜容受性較低

療程中常見可能副作用如下
  • 激素過多引起的頭痛、腹脹、噁心
  • 卵巢過度刺激綜合症:可能會引起腹痛、腫脹、腹膜炎
  • 肌肉注射引起的疼痛和瘀血
  • 焦慮、憂鬱的心理情況

已開始在打排卵針,求助於生殖醫學的人,可能都會對是否能同時吃中藥有疑慮。有些好奇吃中藥是否有幫助,或是有什麼其他方式能夠增加成功率

2020年一篇隨機分派臨床試驗研究顯示,受精卵植入前後三次針灸可增加懷孕機率及降低焦慮感。另一篇2020年探討補腎育胎中藥對卵巢影響顯示,中藥可增加E2、提高卵母細胞數量及質量,也可改善子宮內膜


準備期調理約三到六個月 備孕需有耐心


試管嬰兒療程的成功率與多種因素有關,如患者年齡、性別、生殖系統疾病、生活方式等。根據統計數據,試管嬰兒療程的成功率約為30%左右,但實際成功率因人而異

許多進行生殖醫學療程婦女,總期盼能早日受孕,造成心理壓力較大。反覆流產、植入失敗或是較高齡的患者,需較長時間備孕。準備期需要一些耐心,剛引產後的婦女更需要一些時間來恢復

引產會對子宮和生殖系統造成一定程度的損傷。如果過早懷孕,可能會對母體和胎兒產生不良影響。一般來說,建議在引產後至少等待一個月以上,待身體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恢復。確定身體恢復情況良好後,再考慮懷孕的問題


 中醫輔助主要分為三階段治療


  1. 試管嬰兒療程前
  2. 療程中
  3. 療程後

在療程開始前主要以改善體質、卵巢與子宮環境,為受孕打好基礎。依據患者的潛在狀況給予不同治療。若有卵巢早衰、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患者、子宮肌瘤、盆腔感染...等問題,需先處理

療程進行前調養,主要先處理本身潛在疾病,為受孕打基礎。取卵前,主要以養卵、養精子為大方向,改善卵子及精蟲品質。促進排卵到取卵前,主要會給予一些滋補肝腎、疏肝藥物來提升卵子品質

取卵日前後患者較易緊張,主要給予疏肝寧神、補腎活血藥物。放鬆情緒,增加取卵成功機率。植入前主要以滋養子宮內膜,增加內膜厚度及灌流為主。通常會給予補脾腎藥物,酌加活血藥。研究證實中藥的活血藥可以改善子宮內膜容受性與提高胚胎種植成功率

植入後治療主要以改善子宮循環及幫助受精卵著床、預防流產為主。常用一些補腎健脾類藥物或是養血安胎藥物提高懷孕機率




搭配中藥及針灸幫助達到胚胎植入最理想狀態


中藥在試管療程不同階段搭配使用,搭配針灸可改善卵子品質及子宮內膜容受性。可調節卵子品質,與子宮環境。中醫與生殖相關主要臟腑為肝、脾、腎,穴位主要選擇肝、脾、腎經穴位為主。如關元穴、子宮穴、內關穴、足三里穴、太谿穴、太衝穴等。主要可節肝脾腎、衝任及胞宮功能

中醫輔助試管嬰兒療程能夠減少副作用,促進胞宮循環,提高精子卵子品質,從而提高試管嬰兒療程的成功率


迎接好孕 調整飲食生活作息與心理 


  • 飲食:均衡飲食為原則,增加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的攝入。同時要避免過度攝取咖啡因、酒精、糖分等,這些物質會對試管嬰兒療程產生負面影響
  • 生活作息:保持良好的睡眠習慣。適度運動,避免過度疲勞
  • 心理建設:試管嬰兒療程可能帶來壓力和焦慮,可透過運動適當紓壓

飲食、生活作息等方面對試管嬰兒療程也同等重要,需要遵循相應的注意事項,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和良好的心理狀態,才能提高試管嬰兒療程的成功率



2023年3月7日 星期二

感冒一直好不了 小心鼻過敏






「醫師我感冒鼻水流不停好久了,都不會好。溫差大就一直打噴嚏、流鼻水」

「那眼睛鼻子會癢嗎?喉嚨會癢嗎?」

「會耶,之前有醫師說我有過敏體質...」


鼻涕鼻水反覆 過敏性鼻炎


門診中有些患者鼻水鼻涕流不停反覆一個月了,一直以為感冒還沒好。過敏性鼻炎常見的症狀有鼻癢打噴嚏、流鼻水鼻塞、喉嚨癢、眼睛癢或紅、流眼淚、咳嗽等。通常可以發現這類患者有黑眼圈,習慣性張嘴,鼻梁附近的皮膚出現橫向皺褶或眼脹不適、頭痛等情形。通常在小時候就曾有這樣的情形




一般過敏性鼻炎的理學檢查常可發現鼻黏膜蒼白腫脹並有水狀分泌物,鼻黏膜腫脹會阻礙血流使下眼瞼靜脈血鬱滯而有黑眼圈情形。而鼻癢長期揉鼻或皺鼻子,會使鼻梁附近的皮膚出現橫向皺褶

鼻炎是鼻腔內黏膜發炎而形成紅腫現象,患者常會有鼻塞、鼻子癢、流鼻水、喉嚨癢,甚至引起咳嗽等不適的症狀。一般可藉由鼻黏膜取樣、皮膚過敏原檢查、血漿過敏原檢查等,試著找出引起鼻過敏反應的過敏原來進一步診斷


這些症狀你可能是過敏體質 


  • 本身有過敏疾病相關的家族史
  • 患有長期慢性咳嗽,而好發於半夜清晨者
  • 每次感冒都伴隨有喘鳴聲者
  • 早上起床常覺鼻癢,打噴嚏打不停且覺得喉嚨有痰感
  • 平時整理衣物或大掃除時易有鼻癢、鼻塞、眼睛癢的狀況

若有上述的情形,要高度懷疑是過敏。小時候有異位性皮膚炎,長大後罹患其他過敏疾病的機率會增加


中醫看小兒鼻過敏 肺脾腎常不足


過敏性鼻炎在中醫典籍裡屬於「鼻鼽」,《素問玄機原病式》:「鼽者,鼻出清涕也」。兒童多見,小兒肺脾腎常不足,肺臟在中醫與皮膚、免疫系統、水分調節等相關,肺主一身皮毛,主氣。肺氣虛衰,衛表不固,腠理疏鬆,邪氣乘虛而入,循經上犯鼻竅,肺失通調,津液停聚阻塞鼻竅,遂致噴嚏、流清涕、鼻癢等症狀




肺為氣之主,肺氣虛,衛表不固,外邪乘虛而入,本病主要多與風邪犯肺,肺竅失宣有關,而外邪侵襲、氣虛不固、臟腑虛衰等也是可能的因素。外因多為外感風寒或風熱; 內因多為肺、脾、腎功能失調

除了外在原因,如外感風寒、風熱外,素體肺氣虛弱、平時飲食不當損傷脾胃功能、先天或久病傷腎使腎氣虛弱,都可能使肺、脾、腎三臟功能失調。治療時主要分為肺氣虛寒、肺脾氣虛、腎陽虛、腎陰虛等類型。可能的病機為「肺氣虛寒、衛表不固」;「脾氣虛弱,清陽不升」;「腎陽不足、溫煦失司」; 「肺經伏熱、上犯鼻竅」等


連續三年貼敷三伏貼 有效減緩過敏症狀


除了內服中藥外,蒸氣薰鼻、穴位按摩、穴位貼敷如三伏貼、三九貼等式,都可幫助改善過敏體質。穴位敷貼療法是將藥物外用於體表穴位上的治療方法,可用於治療和預防疾病,也可以增強免疫功能

藥餅常使用一些辛溫藥物如白芥子、細辛、乾薑等,再用薑汁調勻。貼敷在定喘穴、風門穴、肺俞穴等,研究顯示連續三年貼敷,可有效減緩過敏症狀


積極預防與治療 改善過敏體質

        
減緩過敏症狀預防勝於治療,遠離過敏原是最重要的。空氣品質對過敏患者通常非常敏感,如剛整修的房子、裝潢、鋪馬路、燒香等都可能影響

盡量避免環境中之誘發因素。最常見過敏原如塵蠻、蟑螂,其他非過敏原如季節交替、二手菸、空氣汙染等都是常見誘發過敏因素


過敏體質會好嗎 不治療應該沒影響吧


多數過敏疾病隨年齡長大日漸減輕,如異位性皮膚炎在學齡前;氣喘通常在國小至國中間;過敏性鼻炎則再稍微年長一些會緩解,少數患者至成人仍會發病

過敏性鼻炎若不治療除了影響學習注意力外,也會影響睡眠品質及臉型發育,牙齒排列也可能較不整齊

過敏患者除了積極治療外,平時要作息規律、有充分的睡眠並適度的運動,如游泳等也可改善過敏的症狀。居家環境也可透過空氣清靜機、除濕機,來淨化空氣,降低濕度,減少塵蹣繁殖



2023年2月20日 星期一

長期喉嚨卡卡可能是胃食道逆流






L小姐胃潰瘍病史,經西藥療程治療後,因胃食道逆流發作反覆,希望透過中醫調整腸胃

「這週狀況有好些嗎?」

「嗯,是有比之前好,上次胃酸有衝到喉嚨的感覺,但現在偶爾還是覺得胃不太舒服...我現在刺激的食物幾乎沒有吃了,而且每天起來都喝一杯500c.c的水...」

「空腹時一口氣喝下大量的水,會刺激胃酸分泌。這時肚子裡沒有食物消化,使得過多胃酸刺激,反而會有泛酸、胃痛。像你有過胃潰瘍的人,症狀會更明顯」

「是喔,我想說起床喝水很健康。難怪我每次喝完都覺得肚子不太舒服、胃酸感覺比較明顯...」


賁門不當放鬆 造成腸胃內容物回流


胃食道逆流主要是指胃腸內容物逆流回食道,造成胃、食道,甚至咽喉及呼吸道的不適症狀或食道黏膜受損的一種疾病。主要和是因為胃與食道交接處肌肉下食道括約肌,又稱「賁門」,不當的放鬆有關

正常的賁門是收縮的,只有當吞嚥、打嗝及嘔吐時才會打開。胃食道逆流疾病的患者,常常因為賁門的調節能力喪失,時常在不恰當的時間突然打開,導致胃酸逆流至食道

可能的原因有食道排空或蠕動障礙、胃排空速度延、胃部壓力增加…




平均每四位有一位胃食道逆流患者


在台灣,隨著飲食西化,生活緊張以及肥胖人口增加,國內曾有醫學中心報告平均每4位成人就有一位是胃食道逆流

這樣慢性、反覆發作的疾病,除了影響生活品質,也可能引起食道發炎、出血、狹窄,甚至是食道癌的嚴重後果


胸痛、慢性咳嗽也可能是胃酸作祟


胃食道逆流典型症狀有胸口灼熱俗稱火燒心,此外頸部、喉嚨、甚至背部也會有灼熱感。常發生在飯後,特別是大餐後、食用辛辣食物、柑橘類食物、油脂類、巧克力、或是飲酒後。另一個是胃酸逆流,可能表現為打嗝、脹氣、噁心

其他症狀像是喉炎,可表現聲音沙啞或是清喉嚨動作、氣喘、胸痛、咽部異物感 、甚至是慢性咳嗽也有可能。胃酸也會造成牙齒琺瑯質糜爛,甚或是復發性中耳炎及自發性肺纖維化…

主要以症狀作診斷依據,未必要做胃鏡。有些病患真的有「逆流」,也有典型症狀,但胃鏡檢查正常,此時可能需要進一步做食道機能檢查、24小時食道酸鹼度測定、胃腸道運動性檢查 


警示症狀不可輕忽


要特別注意的是警示症狀,如果出現以下情形要考慮安排內視鏡檢查,應懷疑有其他重大胃腸道疾病,如潰瘍或腫

  • 進行性吞嚥困難
  • 吞嚥疼痛
  • 體重突然減輕
  • 貧血
  • 吐血
  • 解黑便




六大高危族群


  1. 抽菸、喝酒者
  2. 喜喝咖啡、吃甜食者
  3. 經常吃宵夜接著就寢的人
  4. 吃飯速度太快、吃過飽
  5. 容易緊張、壓力大的人
  6. 肥胖。肥胖使得腹內壓較高所以容易有胃食道逆流

 

中醫看胃食道逆流 胃氣不降為主因 


中醫的消化系統包含胃、脾、小腸、大腸與肝。脾主運化升清,胃主受納、降氣。脾將攝取食物水分轉為營養物質,通過心、肺的幫助,將營養灌輸至全身。胃則將食物水分初步消化,並使小腸和大腸將食物殘渣下輸,以傳送糟粕。另外中醫的肝除了與情緒相關、使氣血流暢也有促進消化的功能

胃食道逆流在中醫認為主要原因是胃氣不降。胃氣和降可以使食物順利傳至小腸、大腸。如果胃氣不降,就會出現噯氣呃逆、噁心嘔吐等症狀,還會導致大腸傳導功能失調,產生便秘、腹脹等




臨床上根據患者體質與症狀,牽涉各臟腑不平衡,而有不同類型與治療。中醫治療針對,腸胃功能虛弱可以使用一些健脾益胃、益氣補血藥物;壓力大個性急躁的患者,加一些疏肝理氣、解鬱藥物;吃飯度快,喜歡吃高油脂難消化食物,加一些消食導滯藥;重口味、辛辣刺激食物,加一些保護黏膜、養陰祛濕熱藥

如果有長期便秘的通腑降氣、和胃降氣,腸胃就像水管一樣,當下面堵住時,胃氣無法順利往下降,東西就會往上湧;其他如體質肥胖若是屬於痰濕體質的可以祛痰除濕、和胃降氣


少時刺激食物 飲食規律慢慢吃


有胃酸困擾的患者平時可以多吃木耳、秋葵、蓮藕粉、山藥…等。而以下四類食物要少吃

  1. 增加胃酸分泌的食物:柑橘類(柳丁、葡萄柚)、番茄、檸檬..
  2. 刺激性食物:含咖啡因或碳酸飲料(茶、咖啡、可樂…)、酒精、重口味、辛辣類食物(辣椒、薄荷、洋蔥…)
  3. 過甜食物
  4. 高脂肪或油炸類食物

生活中要注意吃東西時要盡量規律有節制、慢慢吃、睡前3小時內勿飲食、避免用餐後立即平躺。要有充分睡眠,睡覺時可將頭部及上半身墊高15~20公分、左側躺。保持心情輕鬆愉快、避免穿緊身褲或束緊皮帶,肥胖者應減重


四大穴位 助你舒緩腸胃不適





  • 內關穴:心包經絡穴。在腕橫紋上2寸,兩筋之間,主要功能寧心安神,降逆止嘔
  • 合谷穴:大腸經原穴。在拇指食指併攏後突起最高點,可以疏散風邪,和胃通腸
  • 足三里: 胃經合穴。找這個穴位時要正坐屈膝呈90度,手心對髕骨,膝蓋下約四橫指、脛骨旁開一橫指處,主要可以補脾胃,調節消化系統
  • 三陰交:脾經穴位。內踝尖上3寸(四指幅),脛骨後緣凹陷處,可以調理脾胃,疏肝理氣

平時吃飯慢慢吃、保持愉快心情。不自行購買服用未經醫師處方的藥物。若有上述症狀,應由專業中醫師依據個人體質判斷,使用適合的中藥與針灸調養才能達到更好的效果




2023年2月4日 星期六

我還年輕怎麼可能會有糖尿病






情境一

30幾歲女性,外食族,飲料不離手,最近公司健檢血糖異常。「醫師我這麼年輕怎麼會有糖尿病?」


情境二

50多歲女性糖化血色素控制不佳,飲食不忌,藥物服從性低。「你血糖控制的不是很好喔,飲食部分知道要注意什麼嗎?,藥物有按時吃嗎?」

「我知道阿,但這個不能吃那個不能吃,生活樂趣都沒了。而且我也沒什麼症狀阿...」

「糖尿病其實不見得有明顯症狀,但是身體卻是長期處於慢性發炎的情形,也會影響腎臟、心血管功能...」

前期幾乎沒有明顯症狀


由於糖尿病前期幾乎沒有明顯症狀,平時常聽到的症狀口渴、頻尿、容易飢餓、體重不明原因下降、腳部酸麻痛感…等情形,通常在糖尿病前期不會出現。但這族群約四分之一的人,可能在經過3~5年後,會變成糖尿病

身體長期處於高血糖的狀況,相當於體內器官泡在糖水裡面,一直處於慢性發炎的情形,易導致許多併發症。故有高風險因子的人應積極監測血糖,盡早篩檢控制,避免疾病惡化




認識糖尿病 早期監測血糖


糖尿病是國人位居十大死因之一,危險因子如家族史、年紀≧45 歲者、體重過重(BMI≧24)及肥胖(BMI≧27)者、有高血壓、高血脂問題、曾罹患妊娠性糖尿病者…等,另外抽菸、飲酒、壓力也可能誘發血糖問題

糖尿病是全身性的代謝異常疾病,與體內胰島素的分泌相關。因身體欠缺胰島素或功能不良時,無法將血液裡的葡萄糖送到細胞,而使得血糖濃度升高。當血糖超過腎臟的負荷時,血液中的糖分便會經由尿液排出


糖尿病大致可分為四類


  1. 第一型糖尿病(胰島細胞遭破壞,造成胰島素缺乏)
  2. 第二型糖尿病(胰島素阻抗,合併相對胰島素缺乏)
  3. 其他型糖尿病
  4. 妊娠型糖尿病


糖尿病常見併發症


糖尿病在初期可能沒有太多明顯不適的症狀,隨時間及疾病進展,無論大、小 血管及神經系統,都可能因為血糖長期控 制不良,逐漸病變。長期下來會破壞全身的血管,特別是容易引起心血管併發症

常見急性併發症如酮酸中毒,可能出現嘔吐、腹痛、喘、排尿量增加、全身乏力…等情形,嚴重可能昏迷

慢性併發症可分為大血管病變、小血管病變與神經病變三大類。如心血管疾病、腎病變、視網膜病變、高血壓、中風、性功能障礙、便秘、腹瀉…等。此外血糖高的人罹癌風險也較高




中醫看高血糖  幫助血糖穩定   


現代醫學中第二型糖尿病與中醫的消渴症、脾癉相似,古代典籍中有許多相關記載。「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渴而多飲為上消;消谷善飢為中消;渴而便數有膏為下消。」、「房勞過度,致令腎氣虛耗,下焦生熱,熱則腎燥,腎燥則渴。」、「心境愁鬱,內熱自燃,乃消證大病」

中醫認為「消渴」可能與過食肥甘厚味和房事勞欲過度,致使中下焦陰虛燥熱有關。現代人可能飲食過度攝取而致食鬱,進而導致氣、血、痰、濕、熱鬱滯,使氣滿上溢,產生消渴症。另外長期精神壓力,使氣機鬱滯,鬱久化火消灼津液,也可發為消渴

主要病位涉及肺胃腎三臟腑相關,主要病機陰虛津虧為本,燥熱為標。病程較久者,陰損及陽,終致陰陽俱虛,甚者出現陰竭陽亡的危象。病久易耗傷津液使氣血的正常運行受阻,血脈瘀滯,許多併發症也與血瘀相關




早期監控 避免嚴重併發症


預防糖尿病最重要的是早期監測血糖,早期控制,高危險族群需定期監測血糖。主要從三方面改善,飲食、生活作息、運動習慣。飲食部分需控制醣類攝取,少吃精緻澱粉,以高纖、少油、少糖、少鹽為原則

生活作息規律,避免熬夜、適度排解壓力、戒菸、避免吸入二手菸和過度飲酒。維持適中體重,運動最好能夠達到每週150分鐘,也可在飯後1~2小時運動,助於降低餐後高血糖。若已經是糖尿病患者,提早就醫諮詢,規律用藥,才能降低併發症的機率




2023年1月10日 星期二

慢性腎病照護 中醫延緩腎功能退化






45歲先生,抽菸十年,最近小便氣味較重,泡泡比較多,人也稍微疲倦感。「醫師我是不是腎虛?」

「70歲伯伯有糖尿病史,合併雙下肢水腫、疲倦感、小便困難...」


無聲的慢性腎病 悄悄找上你 


台灣在2014到2018年透析盛行,人數呈逐年增加的情形。從2014年約七萬五千多人,增加至2018年八萬四千多人。慢性腎病大致分為五期,根據腎絲球過濾率(GFR)分類

  1. 第一期為觀察期,GFR≧90 ml/min/1.73 m2。此時腎功能正常但有微量蛋白尿
  2. 第二期則為輕度慢性腎功能不全,GFR在60~89 ml/min/1.73 m2。須早期就醫治療,培養正確生活習慣
  3. 第三期為中度受損,GFR在30~59 ml/min/1.73 m2
  4. 第四期微嚴重受損,GFR在15~29 ml/min/1.73 m2
  5. 第五期GFR<15ml/min/1.73 m2。腎臟無法正常運作,可能需要血液透析


慢性腎病照護四大重點


根據美國國家腎臟基金會針對性腎病防治工作訂定K/DOQI準則,腎臟有結構上或功能上的異常超過三個月以上,定義為慢性腎病,無論腎絲球過濾率(GFR)有無下降。結構異常如腫瘤、多囊腎或手術等;功能異常如血檢、尿液或影像學檢察異常

慢性腎病的表現可能為浮腫、血尿、蛋白尿、高血壓、貧血、營養不良、心血管疾病併發症等,也可能是無明顯症狀的

在慢性腎病照護計畫的追蹤過程中,著重於四個層面衛教照護
  1. 血壓控制
  2. 低蛋白飲食攝取
  3. 藥物使用並避免腎毒性藥物
  4. 增強病人的配合度與心理建設



       

哪些人需要特別注意腎臟功能是否有問題呢?


以下類別患者及高風險族群都應該接受慢性腎病的篩檢及定期追蹤

  • 吸菸者
  • 老年人
  • 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高血脂患者
  • 腎病家族病史
  • 高尿酸血症
  • 痛風關節炎


中醫看慢性腎病 不等同腎虛


很多患者一聽到有腎病,最擔心的一件事是我有沒有腎虛,長久以來民眾潛意識裡將腎虛與性功能障礙畫上等號。腎藏精、主水、主納氣,在體和骨生髓,其華在髮。腎虛在中醫裡是一個廣泛的概念,中醫的腎與生殖系統功能、泌尿系統、血液、呼吸等諸多功能有關

依據慢性腎病患者臨床症狀不同,分別屬於中醫典籍裡的「虛勞」、「水腫」、「血尿」等範疇。以尿少、尿閉、噁心、嘔吐為主表現的可辨為「關格」、「癃閉」。尿毒症時期合併有心腦血管併發症如抽搐、神昏者,可辨為「溺毒」

臨床上可分為諸多證型,主要與肺脾腎三臟的虛損有關,又外感風、寒、濕邪引發,內生水濕、痰飲、瘀血、熱、毒…等病理產物。發病與先天稟賦不足、飲食失節,如飲食含高鈉、高鉀高蛋白等食物、情志失調、藥毒、環境毒等有關




臨床依據不同症狀給予治療


慢性腎衰不同時期症狀、證候變化大,依據臨床症狀不同、證型不同有相應的治療方式
  • 水腫與肺失通調、脾失健運、腎失開闔,膀胱氣化無權,三焦水道不通致使水液代謝障礙有關
  • 眩暈、血壓升高可能為腎精虧耗,水不涵木,肝陽上亢
  • 蛋白尿與脾腎虛,不能固攝精微有關
  • 血尿則與脾虛濕熱久鬱,濕熱傷及腎絡或腎陰虧虛,虛火灼傷腎絡,血溢脈外有關


合併中藥治療降低腎病患者進展到末期腎臟病的機率


使用來路不明中草藥造成腎功能損傷是許多民眾的既定印象,對於中醫治療腎病可能心生卻步,擔心會使病況惡化。在2015台灣健保資料庫研究整理,合併中藥治療可降低六成腎病患者進展到末期腎臟病的機率

在2019年一篇研究顯示糖尿病腎病患者,使用中藥可降低死亡率以及減低得到末期腎臟病的機率。部分中藥也可能影響血鉀高低,切勿自行服用藥物,民眾需找合格醫師診治開立處方


針灸及運動延緩慢性腎病

 
若已有慢性腎病的患者不需灰心,除了定期追蹤、藥物治療外,你還可以選擇淇他方式治療。門診中有些患者本身有許多共病,吃的藥已經很多不想再吃藥,針灸是一個選擇
     
慢性腎病主要與肺、脾、腎、三焦等經絡有關,常見證型如肺腎氣虛型、脾腎陽虛型、肝腎陰虛型、氣陰兩虛型

  • 肺腎氣虛患者較容易有易感冒、少氣乏力情形
  • 脾腎陽虛容易有神疲怕冷、腰痠痛、食欲不佳、拉肚子情形
  • 肝腎陰虛易有眼睛乾澀、頭暈耳鳴、五心煩熱、月經失調情形
  • 肺脾腎虛易有少氣乏力、午後潮熱、口乾咽燥的情形

常用的針刺穴位如,腎俞、脾俞、太谿、三陰交、氣海、水分等穴;也可利用灸法。腎俞可溫補腎陽,搭配太溪穴可溫腎利水。脾俞可溫運脾陽、氣海穴助陽氣、水分穴可利水濕。透過針刺穴位可改善症狀、增強體質、減少反覆發作


減輕腎臟負擔 掌握三少三多四不一沒有 





對於腎臟病防治應遵守三少三多四不一沒有的法則。三少包含少鹽、少油、少糖;三多包含多纖維、多蔬果、多喝水;四不包含不抽菸、不憋尿、不熬夜、不吃來路不明的藥;一沒有,指沒有鮪魚肚為原則,防堵糖尿病、腎臟病等慢性疾病產生


慢性腎病飲食生活需注意


造成慢性腎病的危險因素很多,可逆性包括血壓、血糖 、血脂、抽煙、酒精、飲食、肥胖、藥物等。高風險的患者應避免有害的因素,惡化因素如抽菸、重金屬物質、馬兜鈴酸、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疾病



        
腎病患者的飲食需注意,隨著腎功能退化、血磷、血鉀、血鈣都會有很大影響,需積極配合營養師的衛教。規律運動如習慣步行,可減少死亡風險與洗腎、換腎的風險約兩成到三成

除注意起居飲食外,預防感冒,不宜過度疲勞也很重要。養成良好飲食與生活習慣、早期檢驗發現問題、積極介入治療,可使腎功能延緩退化


門診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