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需要用類固醇 可以不要用嗎
你可能聽過「類固醇」或是「美國仙丹」這個藥,甚至用過,但不太確定它到底是什麼。簡單來說,類固醇又稱腎上腺皮質素,是一種很強的抗發炎藥,常用於治療氣喘、濕疹、紅斑性狼瘡、類風濕關節炎...等,急性且嚴重發炎的疾病
常用於皮膚病、免疫系統疾病,是控制發炎效果很好的藥物!在身體處於急迫且嚴重發炎情形時,為了快速控制這種過度反應,醫師會在初期使用較大劑量的類固醇,如同按下暫停鍵,將身體過度反應先壓制,以快速穩定症狀,使後續治療有更多選擇與彈性
當病情進入穩定期,醫師通常會逐步減少類固醇劑量。短期使用可以快速壓制發炎,但若使用時間拉長,或者停藥不當,就可能帶來不少副作用。常見的類固醇有口服藥、注射劑、吸入劑與外用藥膏,不同劑型及劑量對身體影響不同
類固醇的副作用及常見併發症
許多患者很害怕使用類固醇,聽到類固醇的副作用就敬而遠之。副作用出現與否與使用的類型如:口服或外用、劑量以及使用時間長短有關。長期高劑量口服類固醇較易造成身體負擔。常聽到類固醇副作用抱怨如:「臉變圓了、肚子變大了、變胖了、皮膚變薄了...」
類固醇雖然不會累積在體內,但長期使用會抑制身體自然分泌可體松,可體松主要有調節免疫、血糖...等功能。若患者長期使用卻突然停藥,身體可能無法立即補足生理所需,導致全身虛弱、噁心、疾病復發,甚至引發休克危機
造成併發症常見情形如:長期或過量使用類固醇導致醫源性庫欣氏症候群、長期抑制促腎上腺皮質激素ACTH分泌、突然停用類固醇藥物。其中類固醇三大常見副作用如下
- 「月亮臉」(臉變圓)
- 「水牛肩」(肩膀與後背脂肪堆積)
- 皮膚變薄容易瘀青、傷口癒合變慢
另外也可能造成體重上升、骨質疏鬆、血糖上升,甚至出現情緒不穩、失眠、焦慮的狀況。類固醇使用需遵循醫囑,即使症狀好轉,也不能自行停藥,須由醫師評估病情、安排逐步減藥的計畫,才能確保安全過渡,避免反彈症狀
中醫怎麼看待類固醇副作用?「虛實夾雜」是關鍵
類固醇雖能快速壓制發炎、控制免疫,但這是一種「強力壓制」的方式,容易耗傷身體的根本,中醫稱之為「正氣」。因此,長期使用類固醇可能產生「虛實夾雜」的體質。表面看起來像火氣旺盛,但實際上是陰陽失調、虛火上炎
臨床常見的類型包括「腎氣虛」、「氣陰兩虛」合併「濕熱內鬱」。這類病人常會感到疲倦、容易水腫、失眠、有皮膚問題或情緒波動。中醫治療不只是壓制症狀,而是從調理體質出發,重點在於恢復身體本身的修復力與穩定度
對證調理 穩定體質 提升自癒力
每個人對類固醇的反應都不一樣,臨床上若體質健壯且服用類固醇時間短者,可酌加清熱涼血利濕藥物減緩疾病反彈力道。若長期服用類固醇且體質一般者,因長期使用類固醇可能使腎上腺功能退化,合併有浮腫、抵抗力下降、疲倦...等虛弱現象,用藥上除了清熱利濕藥物控制疾病狀況,也會酌加補氣或補陽藥輔助。若長期使用但體質虛弱者,建議繼續使用類固醇控制發炎情形,中藥補虛為主,加入補氣血、補陽藥,酌加清熱藥物防止化熱
若出現體重上升、水腫、腹脹...等代謝變慢的狀況,則會以「理氣化痰利濕」為主,協助消化吸收、排除體內濕氣。若出現情緒煩躁、失眠...等問題,可酌加「疏肝解鬱」、「養陰清熱」藥物,調節自律神經,穩定情緒與睡眠。若出現骨質疏鬆可用右歸飲、龜鹿二仙膠...等補肝腎藥物。另可用補氣血藥物預防病灶反覆感染不易痊癒的情形
中醫的核心理念就是「平衡」,可以彌補被透支的元氣,從整體體質出發,慢慢引導身體回到健康的節奏。驟停類固醇可能造成疾病反彈,臨床上根據體質不同有不同處理方式,須循序漸進調整藥物,不可擅自驟停類固醇。在控制病情的同時,也要穩住根本,恢復身體自我調節的能力,才能真正脫離對類固醇的長期依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