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卉羚中醫師

2025年2月22日 星期六

告別眼乾 找回水潤舒適感,重拾清晰視界!






「最近眼睛很乾澀,但是又很容易流眼(目)油...」

「眼睛覺得很疲倦的感覺,眼皮都重重的,怎麼會這樣...」

「眼睛最近都很乾,有時候還會癢癢痛痛的,去眼科檢查醫師說我是乾眼症...」


3C產品使用不間斷,小心乾眼症找上門


秋冬氣候乾燥,不少人開始出現眼睛乾癢的不適感。現代人長時間使用手機、電腦等3C產品,長時間盯著螢幕,讓乾眼症的發生率逐年攀升。乾眼症又稱為乾性角結膜炎,主要是因為淚液分泌異常,導致眼睛表面無法保持濕潤,進而引發發炎反應。影響範圍包括結膜與角膜,常見的檢測方法有淚液分泌試驗(Schirmer's test)、淚膜破裂時間(BUT)測試,以及角膜螢光染色檢查(Fluorescein staining)

在空調房內工作、長時間佩戴隱形眼鏡,或習慣長時間盯著螢幕的族群,都是乾眼症的高危險群。由於長時間專注螢幕,眨眼次數減少,加上環境濕度較低,導致淚液蒸發速度加快,使眼睛更加乾澀。常見的症狀包括眼睛乾癢、異物感、分泌物黏稠、怕風畏光,嚴重者甚至會出現眼睛紅腫、疼痛、灼熱感、視力模糊等問題,甚至影響視力




中醫觀點看乾眼症


在中醫理論中,乾眼症屬於「燥症」,又稱為「白澀症」,其病因與陰液不足、津液無法濡潤臟腑有關。中醫典籍記載:「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精」,說明眼睛的健康與臟腑機能息息相關

臨床上常與陰虛、燥、火...等有關。常見的類型包括肝腎虧虛型、肺陰不足型、陰虛濕熱型及脾胃失調型。中醫認為,長時間勞累、用眼過度、飲食不節(如過多油膩、甜食或酒精攝取),都可能影響身體的氣血運行,進而導致乾眼症

古籍《審視瑤函》對於乾眼症的描述:「不腫不赤,爽快不得,沙澀昏朦」,明確記錄了乾眼症的典型症狀。《證治準繩‧七竅門》則提到,嚴重的乾眼症可導致「神水將枯」,進一步影響視力。對於長期用眼過度或思慮過多的人來說,乾眼症的發生機率更高,因此日常的調理與保養相當重要


擺脫乾眼困擾!必學舒緩乾眼小妙招


預防與舒緩乾眼症,最重要的是適度休息。建議使用3C產品40至50分鐘後,休息10分鐘,讓眼睛有機會放鬆與恢復。長時間處於空調環境的話,可以在室內放一杯熱水,增加空氣濕度,以減少淚液蒸發。不宜長時間配戴隱形眼鏡,並養成定期摘除與清潔的習慣。吸菸者應盡量減少吸菸,以避免有毒化學物質對眼睛造成刺激

除了日常調整作息與環境,適當的眼部按摩也能有效改善乾眼症的不適。透過按摩眼周穴位,能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幫助舒緩疲勞與乾澀症狀。眼睛與十二經脈有直接或間接的聯繫,透過穴位按摩,可達到疏通經絡、調和氣血的效果


六大眼周穴位按摩 快速舒緩疲勞 





按摩時可使用指腹輕輕按壓穴位,每次5至10秒,重複3至5次,並以畫圈方式揉按。透過適當的穴位按摩,可以有效緩解眼睛乾澀,讓雙眼更加舒適。以下為六個常見的穴位

  1. 攢竹穴:位於眉頭內側,按壓時會有輕微痠脹感,能緩解眼睛疲勞與視力模糊
  2. 睛明穴:位於內眼角處,可緩解眼睛乾澀與疲勞,改善視力
  3. 瞳子髎穴:位於眼睛外側凹陷處,有助於放鬆眼周肌肉,減輕眼壓
  4. 承泣穴:位於瞳孔正下方,有助於改善眼睛乾澀、畏光等症狀
  5. 四白穴:位於眼眶下方凹陷處,可舒緩眼睛疲勞,改善眼周血液循環
  6. 太陽穴:位於眼角外側的凹陷處,能幫助放鬆眼周肌肉,緩解頭痛與眼睛不適

透過日常生活習慣的調整、適當的環境改善與眼周穴位按摩,乾眼症的問題將能獲得有效的預防與緩解,讓雙眼保持健康、清晰的視界!

2025年2月1日 星期六

遠離肥胖,找回平衡的健康之道

 




「我是不是因為有多囊卵巢所以一直變胖?」

「醫師我一直減不下來,是不是體內濕氣很重?」

「之前吃一樣都不會那麼胖,我是不是虛胖?」

「我真的吃很少,都沒吃什麼,怎麼還是那麼胖?」


超重不僅是外觀問題:肥胖常見併發症對健康的威脅


肥胖與胰島素抵抗和慢性發炎等問題密切相關,可能造成癌症風增加肥胖會導致體內激素失衡,例如雌激素和胰島素水平升高。高雌激素水平與乳腺癌風險相關,而胰島素抵抗則會提升胰島素與胰島素樣生長因子(IGF-1)的濃度,進一步促進細胞增殖與癌症發展

肥胖者身體常處於慢性低度發炎狀態,而發炎會引發 DNA 損傷,促進癌變過程。此外,脂肪組織會分泌多種促發炎因子,進一步加劇癌症風險。肥胖伴隨的代謝異常,如高膽固醇血症與高三酸甘油酯血症,目前已被證實與膽囊癌及肝癌有關。脂肪組織的過度增長也會改變脂肪酸代謝,影響細胞信號傳遞,導致細胞異常增生

據台灣 2017-2020 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顯示,國小學童過重及肥胖 盛行率達 25.8%,國中、高中過重及肥胖盛行率上升至 29.2% 及 28.9%,18 歲以 上成人過重及肥胖盛行率攀升至 50.3%。研究顯示減少體重 5~10% 有助降低肥胖相關疾病風險




正念飲食:擺脫盲目進食的影響


飲食與體重控管有很大關係,現今自助式吃到飽餐廳選擇多樣,精緻的餐點擺盤、鮮豔的色澤與燈光布置,都可透過視覺刺激引發飢餓感,讓人無意識地選擇過多食物。然而,這種外部刺激可能掩蓋內在的飽足訊號,導致進食過量,進一步帶來消化道不適與熱量囤積的問題

現代人工作壓力大,忙碌一天後,常以「吃東西」犒賞自己,或大量進食、選擇伴隨美好記憶的食物以舒緩壓力。然而,這種方式往往無法有效放鬆心情,甚至可能讓我們感到後悔與自責無節制的過度進食,而進一步陷入惡性循環

進食不僅僅是嘴巴的事,與視覺的關聯也非常密切。客觀評估飢餓程度、減少用餐時的分心行為,並專注於食物的色澤、氣味、口感與味道。這種方式能幫助我們清楚辨識飽足感,避免進食過量。我們需要學會辨識身體真正的需求,而非單純依賴環境刺激來進食,這樣才能維持健康的飲食習慣。了解情緒性飲食的成因,有助於我們更理性地面對進食行為,避免因情緒影響健康


「睡不好,瘦不了?」睡眠與體重密切關聯


睡眠不足是肥胖的重要風險因子,2005 年「睡眠」期刊研究指出,每晚睡眠少於 7 小時的人,睡得越少,體重越重。缺乏睡眠會影響瘦體素(Leptin)和飢餓激素(Ghrelin)的分泌,導致飢餓感增加,讓人更傾向於選擇高糖高油的食物

睡眠不足不僅影響體重,也會降低減重的效果。2010 年的研究顯示,在睡眠充足(8.5 小時)與不足(5.5 小時)的情境中減重,雖然總體重減少相同,但睡眠不足者僅有 25% 的減重來自脂肪,其餘多為瘦肉組織流失。此外,缺乏睡眠會使身體更偏向燃燒碳水化合物而非脂肪

現代高壓生活、輪班工作型態讓睡眠品質大受影響,而睡眠不足也會使飢餓激素濃度升高,增加進食需求。因此,健康減重除了飲食與運動外,還需重視睡眠。充足的睡眠有助於脂肪燃燒,避免肌肉流失,並幫助維持良好的代謝功能


從中醫角度看肥胖:自然治療與健康管理的智慧


對於不同人的體型在《黃帝內經‧靈樞‧衛氣失常》有相關紀載,主要分為三類,脂人、膏人、肉人。分別對應為豐滿勻稱、腹部型肥胖及肌肉發達三種類型。古代對於肥胖的體質大多認為與痰濕體質有關。相關紀載如下:

  • 元代朱丹溪:「肥白人多痰濕」
  • 《石室秘錄》:「肥人多痰,乃氣虛也,虛則氣不運行,故痰生之」
  • 葉天士指出:「夫肌膚柔白屬氣虛,外似豐溢,裡真大怯,蓋陽虛之體,惟多痰多濕...」
  • 陳修園:「大抵素稟之盛,從無所苦,惟是痰濕頗多」
  • 《張聿青醫案》:「形體豐者多濕多痰」




中醫理論中的痰濕體質,大部分和飲食不當或疾病有關。「痰」並非指一般概念中的痰,而是指人體津液的異常積留,是病理性的產物;「濕」分為內濕和外濕,外濕指空氣潮濕、環境潮濕,如淋雨、居處潮濕等,外在濕氣會侵犯人體而致病;內濕是指消化系統運作失宜,對水在體內的流動失控以致津液停聚,或因飲食水分過多,或因飲酒、乳酪、生冷飲料,而使體內津液聚停而形成內濕

脾胃為後天之本,與運化水穀有關。脾虛則運化失職,水穀之氣不能化為精微運送到全身,反致痰濕積於體內,外則泛溢肌膚為濕為腫。此外,痰濕形成與也與肺、腎、肝的氣機疏泄不良有關

肥胖在中醫常見類型如脾虛濕阻、脾腎陽虛、肝胃積熱...等,可透過藥物調整體質,改善消化道狀況,若有睡眠問題,也可用藥或針灸改善睡眠,讓減重事半功倍。實現有效減重,選擇正確食物配合正念飲食、多運動、睡得好,三者缺一不可





2025年1月13日 星期一

守護腎臟健康:中醫藥幫助腎臟修復




「醫師我腎臟功能不好,吃中藥會不會有問題?」

「聽鄰居說他看中醫調腎功能,吃藥吃很多了我可以針灸看看就好嗎?」


掌握腎臟病早期信號:慢性腎病不可輕忽


慢性腎臟病是指腎臟結構或功能受損超過三個月,無法恢復正常。診斷時,需參考腎絲球過濾率(GFR),並結合年齡、性別及血清肌酸酐(Cr)的數據進行評估

腎臟病的早期發現與管理至關重要,常見臨床表現如水腫、高血壓、頻尿...等,都可能暗示腎功能問題。水腫通常出現在眼瞼、踝部或後背,伴隨尿量減少和體重增加;而血壓升高則可能是病情惡化的信號

腎臟病症狀多樣,需與其他病症做鑑別,如膀胱炎有、腎盂或輸尿管結石...等。若尿量異常,如少尿(每日少於400毫升)、無尿(少於100毫升)或多尿(每日超過2500毫升),都需格外重視

此外,血尿、尿中泡沫增多或原因不明的食欲不振、乏力與貧血,都可能與腎臟有關,需盡快進行尿液與其他檢查,確保及早診治並減少進一步損害的風險





腎功能下降別擔心,中醫藥幫助腎臟修復


腎功能下降患者,臨床上根據個人伴隨潛在疾病史、年齡、體質、飲食情緒...等因素,治療及恢復速度有所不同。慢性腎病種類許多,根據研究顯示,中藥如黃耆、黃連、人參...等藥物可以透過調節自噬,緩解腎絲球疾病。腎絲球疾病包含腎絲球腎炎、腎小管間質疾病、自體免疫性腎病。中藥配合針灸治療可幫助改善腎臟功能、延緩腎臟功能退化


吃中藥會不會讓我的腎功能不好?


目前健保局針對慢性腎功能患者,推動施行中醫慢性腎病加強照護計畫專案。在2015台灣健保資料庫研究整理,合併中藥治療可降低六成腎病患者進展到末期腎臟病的機率在2019年一篇研究顯示糖尿病腎病患者,使用中藥可降低死亡率以及減低得到末期腎臟病的機率。可參考另一篇文章「慢性腎病照護 中醫延緩腎功能退化」

門診中常有患者,對於吃中藥有疑慮,時常擔心如果吃中藥會使腎功能下降。民眾時常將自行食補使用草藥、自行使用特效草藥與由看診醫師依據患者狀況評估後處方藥物混為一談。未經醫師診斷所使用的「藥方」,是否適合患者狀況、使用後有無副作用、療效如何...等無法評估

患者有用藥上疑慮,可詢問門診醫師。日常飲食對腎功能異常患者也有很大影響,需積極配合營養師衛教調整。配合中醫治療患者,通常建議定期抽血追蹤檢查,可確認肝、腎功能是否有影響,減少內心疑慮



2024年12月12日 星期四

多囊卵巢讓妳月經不調、長痘、發胖?




「我有去婦產科檢查,醫師說我超音波看起來有多囊...」

「我是不是因為有多囊性卵巢所以減重一直減不下來?」

「我月經一兩個月沒來了,而且最近好像變胖很快,我有可能是多囊嗎?」

「我有多囊,懷孕會不會很困難?」


月經好幾個月才來一次 我有多囊嗎?


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的患者月經週期通常超過 35 天或是一年少於 8 次月經有些患者超音波檢查看起來雖然有多囊,但「多囊性卵巢」不等於「多囊性卵巢症候群」。多囊性卵巢是指超音波檢查看到的一種卵巢型態;而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為卵巢功能異常及雄性素過高之綜合性表徵及症狀

多囊性卵巢綜合症(PCOS)是一種常見的女性內分泌失調疾病,主要特徵包括月經不規律、排卵障礙、多囊卵巢和高雄性激素血症。PCOS患者通常伴有皮膚油膩、痤瘡、體重增加、脫髮...等問題,並可能影響生育能力

目前病因尚未完全明瞭,但與遺傳、生活方式、胰島素抵抗...等因素有關。臨床診斷目前常用的定義是 2003 年歐洲生殖醫學會及美國生殖醫學會在荷蘭鹿特丹達成所謂的「鹿特丹共識」




易忽略的潛在危機:多囊卵巢症候群併發症


一般而言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的病人發生代謝症候群的機率,較一般民眾來的高。常見併發症及潛在問題如下

  • 卵巢功能異常、不孕症
  • 子宮內膜癌
  • 妊娠糖尿病機率較高且與 BMI 無關 
  • 代謝異常及肥胖
  • 血脂肪異常  
  • 冠狀動脈心臟病
  • 睡眠呼吸中止症 

多囊患者有較高比例的無月經症狀,子宮內膜因接受長時間及較高濃度的動情素刺激,使子宮內膜易有增生癌化的傾向。胰島素可以調控血脂代謝,PCOS 女性之胰島素功能異常,會間接造成血脂異常

除了身體相關併發症外,心理方面影響也不容忽視。多囊卵巢綜合症可能造成皮膚問題如青春痘、落髮或多毛症。體型上可能因胰島素利用不良,易囤積腹部脂肪。外觀因素可能進一步影響心理狀態。根據研究顯示患有多囊性卵巢的患者與一般女性相比較有可能有憂鬱、焦慮問題,飲食上較有暴食傾向


中醫如何看待多囊性卵巢?


傳統中醫認為,PCOS(多囊卵巢症候群)的發病原因涉及「肝」、「脾」、「腎」三臟功能的失調,並伴隨「痰濕」與「血瘀」等病理產物的累積。《內經》指出腎為先天之本,主生殖功能,腎虛則無法促成濾泡成熟和排卵,可能導致不孕

脾作為後天之本,為精血生化的源頭,若脾虛則無法提供充足經血,可能引發月經減少、閉經甚至不孕;脾的運化水穀功能受損,亦可形成痰濕,使氣機受阻。長期的壓力和焦慮可能加劇內分泌失調。肝與情緒相關,有調節氣機、疏泄功能並藏血,肝氣鬱結會影響衝任二脈,導致氣滯血瘀,使卵巢囊腫增大或月經停滯而致不孕

中醫治療PCOS常以益腎、調肝、活血化瘀、燥濕化痰等方法來恢復臟腑功能平衡,改善病情。臨床上也常見兼有胃熱類型患者,表現如身熱多汗、喜冷飲、面紅、手足熱...等。依各體狀況酌加清熱藥物

中西合併治療 改善多囊性卵巢症候群  


西醫治療依個體狀況使用口服避孕藥、促進排卵藥物、胰島素增敏劑...等。中醫治療可使用藥物或針灸,主要目的幫助提高排卵率、懷孕成功率及改善胰島素抗性

針灸可通過調節經絡氣血、改善內分泌系統功能,有助於恢復月經週期並促進排卵。常見的針灸穴位包括關元、三陰交、足三里...等

除藥物治療外,飲食應注重均衡,避免過多糖分和高熱量食物,以免加重痰濕。積極控制體重、避免高油脂食物及規律運動有助於改善多囊性卵巢症候群


2024年10月2日 星期三

好孕來臨之一

    




好孕門診大哉問


最近門診看備孕的患者有許多,成功案例不一一舉例,有機會(時間)再分享之二之三...。先和大家分享一些在門診患者常問的問題

「醫師,我看有些人生小孩好容易,為什麼我就...這麼難?」

「婦產科醫師說我子宮肌瘤長的比較接近子宮頸,而且比較大顆,建議我開刀處理,這樣比較有機會受孕,但我不想開刀...」

「輸卵管有一側塞住,已經做過幾次試管失敗,我還有機會嗎?」

「之前懷孕一兩次,但兩三個月就流產,現在有在吃西藥,聽朋友說可以配合中醫一起調理...」

「醫師我要針灸,我下週要準備取卵了,不好意思麻煩妳,婦產科醫師之前都說我的卵長得不夠大...」

「我是不是子宮寒才不容易懷孕?」

是不是聽起來很熟悉呢?或這也是妳心中的疑惑嗎,讓我們一起往下看


AMH數值很低,還有機會成功懷孕嗎


有些備孕患者做檢驗時會同時檢測AMH指數。AMH指數(抗穆勒氏管賀爾蒙)是用來評估女性卵巢儲備量的重要指標,可以理解為卵巢庫存量。AMH數值高低反映女性體內剩餘的卵子數量

AMH數值低通常代表卵巢儲備減少,常見於年齡較大或卵巢功能有受損的女性。AMH低並不等於沒有排卵或無法自然受孕。但受孕的機率可能會降低,等待成功懷孕所需的時間可能會更長。儘管卵巢中的卵子數量減少,但品質不一定受到顯著影響,因此仍有可能自然懷孕

40歲AMH低,做過幾次試管、人工生殖失敗,可以只看中醫嗎


對於有生育計畫的女性,如果AMH數值低,卵子品質不佳,且屬高齡產婦,其實選擇治療方式最重要的是搶時效性。高齡患者自然受孕機率原本就比較低,再加上卵子品質不佳...等因素,建議同時配合生殖醫學療程,增加懷孕成功機率

門診常見許多做了幾次試管、人工生殖醫學失敗後來中醫求診的患者。也有不少因為心理壓力或打排卵針造成的不適感,想要休息一陣子,轉而來中醫調理而自然受孕的患者。無論是選擇中醫或西醫治療,備孕最重要的是盡早提前規劃,尋求專業幫忙,擬定一個適合自己的療程

調理備孕要多久? 我是不是子宮寒?醫師怎麼開活血或清熱藥給我吃


調理備孕時程建議至少三個月至半年,若有打算做人工生殖或試管,可以提前三個月調理。主要目的是改善子宮卵巢循環,提供受精卵好的著床環境。中藥調理建議持續效果較佳,間段治療反而會延長治療時間

門診許多不易受孕的患者與「子宮寒」並無絕對關聯。子宮寒在中醫裡通常是指下焦虛寒或是腎陽虛這類的患者。每個人的狀況體質都不同,臨床上也有許多是伴隨痰濕、血瘀、鬱熱體質的患者

開什麼藥只有一個原因,因為...你的身體需要。不孕的因素有許多,造成不易受孕體質也很多種,有些輸卵管阻塞、免疫性問題的患者可能會加入活血、化痰濕藥物;有分泌物感染的患者可能會加入清熱、利濕藥物;有些體質火氣較旺的患者也會加入寒涼藥物搭配


一定要搭配水藥才可以嗎? 怎樣效果最好?


一般年紀較大或是體質較為虛弱,調養時間需要較長者,若有預算,建議搭配水藥調理。某些藥材使用水煎藥的效果較明顯,可以縮短治療時間。不敢喝水藥也可以使用科學中藥粉調理,搭配針灸處置。已經在進行生殖醫學療程的患者也可以搭配中醫調理幫忙,若有在打排卵針的患者也可參考這篇已經在打排卵針了可以吃中藥嗎?至於怎麼搭配最好,可以諮詢您的醫師


緩解孕期不適,中醫保胎護航你的安心孕程


中醫除了安胎以外,在懷孕期間發生的身體不適也可以幫忙。如孕吐、便祕、失眠、水腫、腰痠...等問題,也都可以透過中藥處理緩解改善。若有異常出血,早期先兆流產史的患者,建議在懷孕後初期,仍持續使用中藥調養幫助保胎


中醫調理不孕 提升懷孕機率


造成不易受孕體質的因素有許多,如子宮肌瘤、多囊性卵巢、輸卵管阻塞、卵巢早衰...等都可能影響。可以參考這篇文章誰擋了我的好孕氣。中醫主要可透過藥物(包含外用藥物敷貼穴位)、針灸的方式調理

針灸可通過刺激特定穴位來促進氣血循環,調節內分泌系統,從而改善女性的卵巢功能與子宮環境。中藥會則根據個人體質使用不同藥物內服或外用,常用如補腎、健脾、疏肝...等,幫助養卵、促進排卵和子宮內膜的健康。此外,中醫也注重情緒調節,可用藥幫助減少壓力、放鬆心情,有助於提升懷孕機率


2024年9月5日 星期四

美顏針療效 讓您煥然一新




美顏針 快速修飾臉部線條


美顏針在臨床應用上確實非常多樣化,除了能夠調整臉型、改善不對稱的臉部肌肉外,還有其他多方面的效用。這些應用可以幫助患者解決因不良習慣或其他因素導致的臉部肌肉不協調問題,同時改善臉部外觀線條與皮膚健康狀況


美顏針臨床常見應用


  • 臉型調整:美顏針可以精確調整臉部線條,使臉型更和諧。例如,對於因咀嚼習慣導致的咬肌不對稱,美顏針能有效改善,達到臉部平衡

  • 面部肌肉不對稱:除了因咬肌不對稱的問題外,美顏針也能應用於其他面部肌肉不對稱的情況,如顏面神經失調、矯正後口腔肌肉緊繃等,幫助放鬆緊張的肌肉,改善不適

  • 改善臉部水腫:美顏針能促進臉部局部循環,從而減少水腫,使臉部輪廓更加緊緻和清晰


臨床效果因人而異


美顏針的療效取決於個人體質、年齡、膚況,以及施作的針數和頻率。另外,醫師經驗及操作技術也是關鍵。年輕肌膚通常效果更快速且持久,而隨著年齡增長,需要更頻繁的治療以維持效果

總體而言,美顏針使患者在保持自然美感的同時,達到肌膚健康和美麗的雙重目標

2024年9月3日 星期二

認識美顏針 美顏針Q&A


誰適合做美顏針?


美顏針不是女生的專利,不論男女老少,只要是對自己臉型、紋路、膚質、色澤、彈性等不滿意者,皆可做美顏針


會很痛嗎 有什麼副作用?


美顏針是用特殊針做針刺,針具極細,如頭髮般粗細,針刺痛感輕微。較可能副作用為瘀青,一般使用美顏針刺若有出血,血量通常極少

美顏針無任何藥品注射,使用針具針刺,效果依據醫師經驗不同而異,副作用小,幾乎無須修復期。針完可正常洗臉、上妝保養


做一次需要多久時間? 幾次才可以看出效果?


單次療程時間須預留40-60分鐘,施作針數較多時間較長,留針時間約20-25分鐘。針後可以馬上回歸工作崗位

效果通常在施針當下就會顯現,取下針後可以感受到變化,初期施作頻率建議一周一次。每個人的皮膚狀態不同,為了達到持久的美容效果,年輕的皮膚治療約需6次,年紀較長約需6-12次的療程

療程結束後,建議一個月固定施針1-2次以利維持肌膚彈性


接受美顏針後要注意什麼?


生活作息與飲食習慣都會影響療效。維持規律作息,盡量不要咬硬物及口香糖,以免導致大小臉。盡量避免飲酒,酒精容易使肌膚鬆垮下垂


美顏針應用在哪些方面?


可用於改善氣色、臉部痘痘、顏面神經失調...等,有些患者反饋對過敏性鼻炎、頭痛、睡眠也有幫助。美顏針可改善頭面部的循環,使肌肉恢復彈性,達到臉部拉提的效果。此外,也可應用在舒緩眼睛疲勞,改善皮膚老化造成的下垂和細紋


做過醫美療程可以做美顏針嗎?


醫美療程並不會影響做美顏針,甚至有相輔相成的效果。對於醫美術後腫脹,有幫助消腫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