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卉羚中醫師: 2月 2023 WFU

2023年2月20日 星期一

長期喉嚨卡卡可能是胃食道逆流






L小姐胃潰瘍病史,經西藥療程治療後,因胃食道逆流發作反覆,希望透過中醫調整腸胃

「這週狀況有好些嗎?」

「嗯,是有比之前好,上次胃酸有衝到喉嚨的感覺,但現在偶爾還是覺得胃不太舒服...我現在刺激的食物幾乎沒有吃了,而且每天起來都喝一杯500c.c的水...」

「空腹時一口氣喝下大量的水,會刺激胃酸分泌。這時肚子裡沒有食物消化,使得過多胃酸刺激,反而會有泛酸、胃痛。像你有過胃潰瘍的人,症狀會更明顯」

「是喔,我想說起床喝水很健康。難怪我每次喝完都覺得肚子不太舒服、胃酸感覺比較明顯...」


賁門不當放鬆 造成腸胃內容物回流


胃食道逆流主要是指胃腸內容物逆流回食道,造成胃、食道,甚至咽喉及呼吸道的不適症狀或食道黏膜受損的一種疾病。主要和是因為胃與食道交接處肌肉下食道括約肌,又稱「賁門」,不當的放鬆有關

正常的賁門是收縮的,只有當吞嚥、打嗝及嘔吐時才會打開。胃食道逆流疾病的患者,常常因為賁門的調節能力喪失,時常在不恰當的時間突然打開,導致胃酸逆流至食道

可能的原因有食道排空或蠕動障礙、胃排空速度延、胃部壓力增加…




平均每四位有一位胃食道逆流患者


在台灣,隨著飲食西化,生活緊張以及肥胖人口增加,國內曾有醫學中心報告平均每4位成人就有一位是胃食道逆流

這樣慢性、反覆發作的疾病,除了影響生活品質,也可能引起食道發炎、出血、狹窄,甚至是食道癌的嚴重後果


胸痛、慢性咳嗽也可能是胃酸作祟


胃食道逆流典型症狀有胸口灼熱俗稱火燒心,此外頸部、喉嚨、甚至背部也會有灼熱感。常發生在飯後,特別是大餐後、食用辛辣食物、柑橘類食物、油脂類、巧克力、或是飲酒後。另一個是胃酸逆流,可能表現為打嗝、脹氣、噁心

其他症狀像是喉炎,可表現聲音沙啞或是清喉嚨動作、氣喘、胸痛、咽部異物感 、甚至是慢性咳嗽也有可能。胃酸也會造成牙齒琺瑯質糜爛,甚或是復發性中耳炎及自發性肺纖維化…

主要以症狀作診斷依據,未必要做胃鏡。有些病患真的有「逆流」,也有典型症狀,但胃鏡檢查正常,此時可能需要進一步做食道機能檢查、24小時食道酸鹼度測定、胃腸道運動性檢查 


警示症狀不可輕忽


要特別注意的是警示症狀,如果出現以下情形要考慮安排內視鏡檢查,應懷疑有其他重大胃腸道疾病,如潰瘍或腫

  • 進行性吞嚥困難
  • 吞嚥疼痛
  • 體重突然減輕
  • 貧血
  • 吐血
  • 解黑便




六大高危族群


  1. 抽菸、喝酒者
  2. 喜喝咖啡、吃甜食者
  3. 經常吃宵夜接著就寢的人
  4. 吃飯速度太快、吃過飽
  5. 容易緊張、壓力大的人
  6. 肥胖。肥胖使得腹內壓較高所以容易有胃食道逆流

 

中醫看胃食道逆流 胃氣不降為主因 


中醫的消化系統包含胃、脾、小腸、大腸與肝。脾主運化升清,胃主受納、降氣。脾將攝取食物水分轉為營養物質,通過心、肺的幫助,將營養灌輸至全身。胃則將食物水分初步消化,並使小腸和大腸將食物殘渣下輸,以傳送糟粕。另外中醫的肝除了與情緒相關、使氣血流暢也有促進消化的功能

胃食道逆流在中醫認為主要原因是胃氣不降。胃氣和降可以使食物順利傳至小腸、大腸。如果胃氣不降,就會出現噯氣呃逆、噁心嘔吐等症狀,還會導致大腸傳導功能失調,產生便秘、腹脹等




臨床上根據患者體質與症狀,牽涉各臟腑不平衡,而有不同類型與治療。中醫治療針對,腸胃功能虛弱可以使用一些健脾益胃、益氣補血藥物;壓力大個性急躁的患者,加一些疏肝理氣、解鬱藥物;吃飯度快,喜歡吃高油脂難消化食物,加一些消食導滯藥;重口味、辛辣刺激食物,加一些保護黏膜、養陰祛濕熱藥

如果有長期便秘的通腑降氣、和胃降氣,腸胃就像水管一樣,當下面堵住時,胃氣無法順利往下降,東西就會往上湧;其他如體質肥胖若是屬於痰濕體質的可以祛痰除濕、和胃降氣


少時刺激食物 飲食規律慢慢吃


有胃酸困擾的患者平時可以多吃木耳、秋葵、蓮藕粉、山藥…等。而以下四類食物要少吃

  1. 增加胃酸分泌的食物:柑橘類(柳丁、葡萄柚)、番茄、檸檬..
  2. 刺激性食物:含咖啡因或碳酸飲料(茶、咖啡、可樂…)、酒精、重口味、辛辣類食物(辣椒、薄荷、洋蔥…)
  3. 過甜食物
  4. 高脂肪或油炸類食物

生活中要注意吃東西時要盡量規律有節制、慢慢吃、睡前3小時內勿飲食、避免用餐後立即平躺。要有充分睡眠,睡覺時可將頭部及上半身墊高15~20公分、左側躺。保持心情輕鬆愉快、避免穿緊身褲或束緊皮帶,肥胖者應減重


四大穴位 助你舒緩腸胃不適





  • 內關穴:心包經絡穴。在腕橫紋上2寸,兩筋之間,主要功能寧心安神,降逆止嘔
  • 合谷穴:大腸經原穴。在拇指食指併攏後突起最高點,可以疏散風邪,和胃通腸
  • 足三里: 胃經合穴。找這個穴位時要正坐屈膝呈90度,手心對髕骨,膝蓋下約四橫指、脛骨旁開一橫指處,主要可以補脾胃,調節消化系統
  • 三陰交:脾經穴位。內踝尖上3寸(四指幅),脛骨後緣凹陷處,可以調理脾胃,疏肝理氣

平時吃飯慢慢吃、保持愉快心情。不自行購買服用未經醫師處方的藥物。若有上述症狀,應由專業中醫師依據個人體質判斷,使用適合的中藥與針灸調養才能達到更好的效果




2023年2月4日 星期六

我還年輕怎麼可能會有糖尿病






情境一

30幾歲女性,外食族,飲料不離手,最近公司健檢血糖異常。「醫師我這麼年輕怎麼會有糖尿病?」


情境二

50多歲女性糖化血色素控制不佳,飲食不忌,藥物服從性低。「你血糖控制的不是很好喔,飲食部分知道要注意什麼嗎?,藥物有按時吃嗎?」

「我知道阿,但這個不能吃那個不能吃,生活樂趣都沒了。而且我也沒什麼症狀阿...」

「糖尿病其實不見得有明顯症狀,但是身體卻是長期處於慢性發炎的情形,也會影響腎臟、心血管功能...」

前期幾乎沒有明顯症狀


由於糖尿病前期幾乎沒有明顯症狀,平時常聽到的症狀口渴、頻尿、容易飢餓、體重不明原因下降、腳部酸麻痛感…等情形,通常在糖尿病前期不會出現。但這族群約四分之一的人,可能在經過3~5年後,會變成糖尿病

身體長期處於高血糖的狀況,相當於體內器官泡在糖水裡面,一直處於慢性發炎的情形,易導致許多併發症。故有高風險因子的人應積極監測血糖,盡早篩檢控制,避免疾病惡化




認識糖尿病 早期監測血糖


糖尿病是國人位居十大死因之一,危險因子如家族史、年紀≧45 歲者、體重過重(BMI≧24)及肥胖(BMI≧27)者、有高血壓、高血脂問題、曾罹患妊娠性糖尿病者…等,另外抽菸、飲酒、壓力也可能誘發血糖問題

糖尿病是全身性的代謝異常疾病,與體內胰島素的分泌相關。因身體欠缺胰島素或功能不良時,無法將血液裡的葡萄糖送到細胞,而使得血糖濃度升高。當血糖超過腎臟的負荷時,血液中的糖分便會經由尿液排出


糖尿病大致可分為四類


  1. 第一型糖尿病(胰島細胞遭破壞,造成胰島素缺乏)
  2. 第二型糖尿病(胰島素阻抗,合併相對胰島素缺乏)
  3. 其他型糖尿病
  4. 妊娠型糖尿病


糖尿病常見併發症


糖尿病在初期可能沒有太多明顯不適的症狀,隨時間及疾病進展,無論大、小 血管及神經系統,都可能因為血糖長期控 制不良,逐漸病變。長期下來會破壞全身的血管,特別是容易引起心血管併發症

常見急性併發症如酮酸中毒,可能出現嘔吐、腹痛、喘、排尿量增加、全身乏力…等情形,嚴重可能昏迷

慢性併發症可分為大血管病變、小血管病變與神經病變三大類。如心血管疾病、腎病變、視網膜病變、高血壓、中風、性功能障礙、便秘、腹瀉…等。此外血糖高的人罹癌風險也較高




中醫看高血糖  幫助血糖穩定   


現代醫學中第二型糖尿病與中醫的消渴症、脾癉相似,古代典籍中有許多相關記載。「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渴而多飲為上消;消谷善飢為中消;渴而便數有膏為下消。」、「房勞過度,致令腎氣虛耗,下焦生熱,熱則腎燥,腎燥則渴。」、「心境愁鬱,內熱自燃,乃消證大病」

中醫認為「消渴」可能與過食肥甘厚味和房事勞欲過度,致使中下焦陰虛燥熱有關。現代人可能飲食過度攝取而致食鬱,進而導致氣、血、痰、濕、熱鬱滯,使氣滿上溢,產生消渴症。另外長期精神壓力,使氣機鬱滯,鬱久化火消灼津液,也可發為消渴

主要病位涉及肺胃腎三臟腑相關,主要病機陰虛津虧為本,燥熱為標。病程較久者,陰損及陽,終致陰陽俱虛,甚者出現陰竭陽亡的危象。病久易耗傷津液使氣血的正常運行受阻,血脈瘀滯,許多併發症也與血瘀相關




早期監控 避免嚴重併發症


預防糖尿病最重要的是早期監測血糖,早期控制,高危險族群需定期監測血糖。主要從三方面改善,飲食、生活作息、運動習慣。飲食部分需控制醣類攝取,少吃精緻澱粉,以高纖、少油、少糖、少鹽為原則

生活作息規律,避免熬夜、適度排解壓力、戒菸、避免吸入二手菸和過度飲酒。維持適中體重,運動最好能夠達到每週150分鐘,也可在飯後1~2小時運動,助於降低餐後高血糖。若已經是糖尿病患者,提早就醫諮詢,規律用藥,才能降低併發症的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