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卉羚中醫師: 2月 2025

2025年2月22日 星期六

告別眼乾 找回水潤舒適感,重拾清晰視界!






「最近眼睛很乾澀,但是又很容易流眼(目)油...」

「眼睛覺得很疲倦的感覺,眼皮都重重的,怎麼會這樣...」

「眼睛最近都很乾,有時候還會癢癢痛痛的,去眼科檢查醫師說我是乾眼症...」


3C產品使用不間斷,小心乾眼症找上門


秋冬氣候乾燥,不少人開始出現眼睛乾癢的不適感。現代人長時間使用手機、電腦等3C產品,長時間盯著螢幕,讓乾眼症的發生率逐年攀升。乾眼症又稱為乾性角結膜炎,主要是因為淚液分泌異常,導致眼睛表面無法保持濕潤,進而引發發炎反應。影響範圍包括結膜與角膜,常見的檢測方法有淚液分泌試驗(Schirmer's test)、淚膜破裂時間(BUT)測試,以及角膜螢光染色檢查(Fluorescein staining)

在空調房內工作、長時間佩戴隱形眼鏡,或習慣長時間盯著螢幕的族群,都是乾眼症的高危險群。由於長時間專注螢幕,眨眼次數減少,加上環境濕度較低,導致淚液蒸發速度加快,使眼睛更加乾澀。常見的症狀包括眼睛乾癢、異物感、分泌物黏稠、怕風畏光,嚴重者甚至會出現眼睛紅腫、疼痛、灼熱感、視力模糊等問題,甚至影響視力




中醫觀點看乾眼症


在中醫理論中,乾眼症屬於「燥症」,又稱為「白澀症」,其病因與陰液不足、津液無法濡潤臟腑有關。中醫典籍記載:「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精」,說明眼睛的健康與臟腑機能息息相關

臨床上常與陰虛、燥、火...等有關。常見的類型包括肝腎虧虛型、肺陰不足型、陰虛濕熱型及脾胃失調型。中醫認為,長時間勞累、用眼過度、飲食不節(如過多油膩、甜食或酒精攝取),都可能影響身體的氣血運行,進而導致乾眼症

古籍《審視瑤函》對於乾眼症的描述:「不腫不赤,爽快不得,沙澀昏朦」,明確記錄了乾眼症的典型症狀。《證治準繩‧七竅門》則提到,嚴重的乾眼症可導致「神水將枯」,進一步影響視力。對於長期用眼過度或思慮過多的人來說,乾眼症的發生機率更高,因此日常的調理與保養相當重要


擺脫乾眼困擾!必學舒緩乾眼小妙招


預防與舒緩乾眼症,最重要的是適度休息。建議使用3C產品40至50分鐘後,休息10分鐘,讓眼睛有機會放鬆與恢復。長時間處於空調環境的話,可以在室內放一杯熱水,增加空氣濕度,以減少淚液蒸發。不宜長時間配戴隱形眼鏡,並養成定期摘除與清潔的習慣。吸菸者應盡量減少吸菸,以避免有毒化學物質對眼睛造成刺激

除了日常調整作息與環境,適當的眼部按摩也能有效改善乾眼症的不適。透過按摩眼周穴位,能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幫助舒緩疲勞與乾澀症狀。眼睛與十二經脈有直接或間接的聯繫,透過穴位按摩,可達到疏通經絡、調和氣血的效果


六大眼周穴位按摩 快速舒緩疲勞 





按摩時可使用指腹輕輕按壓穴位,每次5至10秒,重複3至5次,並以畫圈方式揉按。透過適當的穴位按摩,可以有效緩解眼睛乾澀,讓雙眼更加舒適。以下為六個常見的穴位

  1. 攢竹穴:位於眉頭內側,按壓時會有輕微痠脹感,能緩解眼睛疲勞與視力模糊
  2. 睛明穴:位於內眼角處,可緩解眼睛乾澀與疲勞,改善視力
  3. 瞳子髎穴:位於眼睛外側凹陷處,有助於放鬆眼周肌肉,減輕眼壓
  4. 承泣穴:位於瞳孔正下方,有助於改善眼睛乾澀、畏光等症狀
  5. 四白穴:位於眼眶下方凹陷處,可舒緩眼睛疲勞,改善眼周血液循環
  6. 太陽穴:位於眼角外側的凹陷處,能幫助放鬆眼周肌肉,緩解頭痛與眼睛不適

透過日常生活習慣的調整、適當的環境改善與眼周穴位按摩,乾眼症的問題將能獲得有效的預防與緩解,讓雙眼保持健康、清晰的視界!

2025年2月1日 星期六

遠離肥胖,找回平衡的健康之道

 




「我是不是因為有多囊卵巢所以一直變胖?」

「醫師我一直減不下來,是不是體內濕氣很重?」

「之前吃一樣都不會那麼胖,我是不是虛胖?」

「我真的吃很少,都沒吃什麼,怎麼還是那麼胖?」


超重不僅是外觀問題:肥胖常見併發症對健康的威脅


肥胖與胰島素抵抗和慢性發炎等問題密切相關,可能造成癌症風增加肥胖會導致體內激素失衡,例如雌激素和胰島素水平升高。高雌激素水平與乳腺癌風險相關,而胰島素抵抗則會提升胰島素與胰島素樣生長因子(IGF-1)的濃度,進一步促進細胞增殖與癌症發展

肥胖者身體常處於慢性低度發炎狀態,而發炎會引發 DNA 損傷,促進癌變過程。此外,脂肪組織會分泌多種促發炎因子,進一步加劇癌症風險。肥胖伴隨的代謝異常,如高膽固醇血症與高三酸甘油酯血症,目前已被證實與膽囊癌及肝癌有關。脂肪組織的過度增長也會改變脂肪酸代謝,影響細胞信號傳遞,導致細胞異常增生

據台灣 2017-2020 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顯示,國小學童過重及肥胖 盛行率達 25.8%,國中、高中過重及肥胖盛行率上升至 29.2% 及 28.9%,18 歲以 上成人過重及肥胖盛行率攀升至 50.3%。研究顯示減少體重 5~10% 有助降低肥胖相關疾病風險




正念飲食:擺脫盲目進食的影響


飲食與體重控管有很大關係,現今自助式吃到飽餐廳選擇多樣,精緻的餐點擺盤、鮮豔的色澤與燈光布置,都可透過視覺刺激引發飢餓感,讓人無意識地選擇過多食物。然而,這種外部刺激可能掩蓋內在的飽足訊號,導致進食過量,進一步帶來消化道不適與熱量囤積的問題

現代人工作壓力大,忙碌一天後,常以「吃東西」犒賞自己,或大量進食、選擇伴隨美好記憶的食物以舒緩壓力。然而,這種方式往往無法有效放鬆心情,甚至可能讓我們感到後悔與自責無節制的過度進食,而進一步陷入惡性循環

進食不僅僅是嘴巴的事,與視覺的關聯也非常密切。客觀評估飢餓程度、減少用餐時的分心行為,並專注於食物的色澤、氣味、口感與味道。這種方式能幫助我們清楚辨識飽足感,避免進食過量。我們需要學會辨識身體真正的需求,而非單純依賴環境刺激來進食,這樣才能維持健康的飲食習慣。了解情緒性飲食的成因,有助於我們更理性地面對進食行為,避免因情緒影響健康


「睡不好,瘦不了?」睡眠與體重密切關聯


睡眠不足是肥胖的重要風險因子,2005 年「睡眠」期刊研究指出,每晚睡眠少於 7 小時的人,睡得越少,體重越重。缺乏睡眠會影響瘦體素(Leptin)和飢餓激素(Ghrelin)的分泌,導致飢餓感增加,讓人更傾向於選擇高糖高油的食物

睡眠不足不僅影響體重,也會降低減重的效果。2010 年的研究顯示,在睡眠充足(8.5 小時)與不足(5.5 小時)的情境中減重,雖然總體重減少相同,但睡眠不足者僅有 25% 的減重來自脂肪,其餘多為瘦肉組織流失。此外,缺乏睡眠會使身體更偏向燃燒碳水化合物而非脂肪

現代高壓生活、輪班工作型態讓睡眠品質大受影響,而睡眠不足也會使飢餓激素濃度升高,增加進食需求。因此,健康減重除了飲食與運動外,還需重視睡眠。充足的睡眠有助於脂肪燃燒,避免肌肉流失,並幫助維持良好的代謝功能


從中醫角度看肥胖:自然治療與健康管理的智慧


對於不同人的體型在《黃帝內經‧靈樞‧衛氣失常》有相關紀載,主要分為三類,脂人、膏人、肉人。分別對應為豐滿勻稱、腹部型肥胖及肌肉發達三種類型。古代對於肥胖的體質大多認為與痰濕體質有關。相關紀載如下:

  • 元代朱丹溪:「肥白人多痰濕」
  • 《石室秘錄》:「肥人多痰,乃氣虛也,虛則氣不運行,故痰生之」
  • 葉天士指出:「夫肌膚柔白屬氣虛,外似豐溢,裡真大怯,蓋陽虛之體,惟多痰多濕...」
  • 陳修園:「大抵素稟之盛,從無所苦,惟是痰濕頗多」
  • 《張聿青醫案》:「形體豐者多濕多痰」




中醫理論中的痰濕體質,大部分和飲食不當或疾病有關。「痰」並非指一般概念中的痰,而是指人體津液的異常積留,是病理性的產物;「濕」分為內濕和外濕,外濕指空氣潮濕、環境潮濕,如淋雨、居處潮濕等,外在濕氣會侵犯人體而致病;內濕是指消化系統運作失宜,對水在體內的流動失控以致津液停聚,或因飲食水分過多,或因飲酒、乳酪、生冷飲料,而使體內津液聚停而形成內濕

脾胃為後天之本,與運化水穀有關。脾虛則運化失職,水穀之氣不能化為精微運送到全身,反致痰濕積於體內,外則泛溢肌膚為濕為腫。此外,痰濕形成與也與肺、腎、肝的氣機疏泄不良有關

肥胖在中醫常見類型如脾虛濕阻、脾腎陽虛、肝胃積熱...等,可透過藥物調整體質,改善消化道狀況,若有睡眠問題,也可用藥或針灸改善睡眠,讓減重事半功倍。實現有效減重,選擇正確食物配合正念飲食、多運動、睡得好,三者缺一不可